CPU / 中央處理器
-
Intel下下世代Alder Lake S、P、M系列桌機處理器規格揭露,採10nm大小核搭配14nm GPU設計
Intel在5月底推出第10代Core系列 (Comet Lake-S)桌機處理器之後,業界就已傳出其第11代的規格,更甚者,就連第12代的Alder Lake家族處理器的規格都有消息了!趕快來看看這次暴露的資訊。 為了讓自家的處理器兼顧高效能與低功耗,Intel在下下世代的,導入了類似ARM家族的big.LITTLE設計,也就是大小核的配置方式。讓新世代的x86處理器也能依照應用程式的需求,看是要開大核(例如高負載的遊戲、密集運算)來飆升效能,或是只開小核(例如瀏覽網頁、文書應用)來節省功耗,屆時筆電的效能與續航力可以獲得更好的平衡! 不過,從業界透漏的消息得知,目前Alder Lake將會有3種系列,其中Alder Lake-S系列是主打桌機市場,而Alder Lake-P系列可能是主打Atom伺服器系列市場(例如針對NAS、小型化電腦之類的),至於Alder Lake-M則很明顯就是主打行動市場,針對筆電這類系統產品做到可同時兼顧高效能與高續航力。 以下就是Alder Lake三種系列的核心配置: ● Alder Lake-S → 8+8+1 = 8個大核心 + 8個小核心 + GT1繪圖核心 (TDP 80W, 125W) → 6+0+1 = 6個大核心 + 0個小核心 + GT1繪圖核心 (TDP 80W) ● Alder Lake-P → 6+8+1 = 6個大核心 + 8個小核心 + GT2繪圖核心 → 2+8+1 = 2個大核心 + 8個小核心 + GT2繪圖核心 ● Alder Lake-M → 2+8+1 = 2個大核心 + 8個小核心 + GT2繪圖核心 上述可以發現,三款系列都是大小核+1顆GPU的設計,不同處在於其內核數量而已。目前已知CPU核心部份的製程是10nm,而GPU核心(Intel Xe)還是維持14nm來設計,如此將有助於Intel大幅降低其製造成本,並讓其CPU的延展性獲得向上擴充的能力。其實這樣的哲學也是AMD率先提出的,CPU裡面的製程不一定都要相同製程(例如其I/O晶片的製程就不是採用7nm,而是採用比較大的製程技術),如此可以加快研發腳步與降低成本,讓產品即時上市(而不是一直擠牙膏),且在市場上獲得莫大的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若拿上述Intel的Alder Lake內核配置,來跟AMD的Ryzen家族處理器相比,可以得知前者的小核心(採用10nm製程),將會比Zen架構Ryzen的大核心還擁有更好的能效。但是,由於台積電(TSMC)的7nm製程能幫助AMD的CPU取得更高的能效表現,因此到時候真正CPU發表、並導入筆電產品之後,就可以看出哪家CPU擁有更好的電源效率。 到時候,Intel和AMD兩家的產品簡報,就不只是在強調效能而已,而是可以透過電源效率 (效能/耗電)來強調其CPU的優勢,因為若效能高、又比較省電,才是下世代CPU的王道(網咖業者也很看重這個),也才能在市占率方面取得更高的優勢。 日前Intel發表的,屬於Intel Core Processors with Intel Hybrid Technology產品系列,其先導入了1+4+1 (1大核+4小核+UHD繪圖核)的設計,一樣是CPU採用10nm,GPU則採用14nm的Gen.11 UHD晶片。可以看到其時脈都在3.0GHz以下,而TDP僅7W,相信將會大幅提升筆電的電池續航力! ● Lakefield → Core i5-L16G7: 1+4+1 (1大+4小+1 UHD, 64 EU), 1.4~3.0GHz, TDP 7W → Core i3-L13G4: 1+4+1 (1大+4小+1 UHD, 48 EU), 0.8~2.8GHz, TDP 7W 只是,未來比較累的人應該還是開發者就是了。不過,相信大多數在ARM平台手機/行動裝置開發過軟體的程式設計師,對於效能與功耗最佳化,應該有許多經驗,這次只是將一樣的經驗移植到x86的筆電平台,透過程式的最佳化,也是可以在PC平台發揮出最大效能,同時又兼顧省電的應用程式。總之,屆時大家在挑選軟體時,也要挑有針對Lakefield或Alder Lake平台最佳化的版本,才能發揮該平台的優勢喔!
-
這次刀法更精湛:Intel把第9代Skylake家族的CoreX與Xeon W-2100系列「全家剷」!
這次想要刀下留人?沒用!Intel似乎「殺紅了眼」,繼第七代Kaby Lake處理器於2020年4月24日EOL (End Of Line,停產),接著連第八代Coffe Lake處理器也於2020年6月1日起EOL,然後又在2020年7月8日當「雙子殺手」,把自家低功耗處理器Gemini Lake (雙子星湖)給喀嚓了! 似乎Intel每過一個月就開始將不順眼的一些產品來個大刀闊斧… 不過Intel這次揮刀速度更加快了!可能是得知AMD要發表,又看到自家的上幾代產品失去競爭力,因此這次將到瞄準了自家代號Skylake-X的第九代Core X家族,以及Xeon W家族,將這些CPU全部送入「英」靈殿 (Valhalla)。 根據來看,這次停產的處理器,包含第九代Core-X全家福,以及Xeon W-2100全家福!有包含盒裝或散裝的,總共7+10=17款處理器型號通通送入「英」靈殿。細節請參考下表: ▼ 即將停產的Skylake-X與Xeon W-2100家族處理器規格列表 根據Intel上述的EOL文件來看,這些處理器系列的EOL日期為2020年7月9日,最後下單日為2021年1月22日,最終出貨日為2021年7月9日,亦即到2021年中旬,想買上述處理器的玩家就已經買不到囉!只好選擇新世代的處理器。 這次Intel一口氣將第九代Core-X家族,和Xeon W家族「全家剷」,不顧慮該CPU是否已經上市了三年。先說明是主打工作站的處理器,最早於2017年Q3推出,採用14nm製程,主打單CPU插槽的Workstation (工作站桌機)市場,最高階版本為Xeon W-2195,擁有18C36T,支援DDR4-2666四通道,時脈為2.3~4.3GHz,TDP為140W。 由於Intel Xeon W-2195的售價高達2553美元,比同期的1799美元還貴很多,後者還是32C64T的配置咧!所以說Xeon W真的是貴到不像話!不過,Xeon W-2100家族從2017年Q3推出如今到2020年,也算剛好屆滿3年了,由於規格普普但身價高貴,現在Intel讓他們GG也算剛好而已! 至於家族處理器,則是2018年Q4推出,同樣採用14nm製程,主打HEDT (高效能桌機)市場,最高階版本為Core i9-9980XE,擁有18C36T,支援DDR4-2666四通道,時脈為3.0~4.4GHz,搭配Turbo Boost Max 3.0技術,可以超頻到4.5GHz,TDP為165W。 由於這顆處理器身價也達1979~1999美元,不僅不敵對手的2990WX產品,更好笑的是,後來上市的的售價才979~1000美元,比i9-9980XE便宜一倍!雖說Skylake-X家族從2018年Q4推出至今也不過1年半而已,但價格太貴且不如對手的產品(就連Cascade Lake-X也不如對手的同期產品),所以「全家剷」也是意料中的事! Intel想要將上述「過氣」的第九代產品全數剷除,一方面是顧慮現在第九代不僅售價和規格都已無法跟AMD相抗衡,一方面是現在全力在拱第十代的市場,因此,在主流桌機方面,Intel正力推其Comet Lake-S的Core ix-10xxx處理器,畢竟這個市場區段還是擁有優勢,其最高階的還是可以稱為「地表最強遊戲處理器」,且售價僅488~499美元,用此來吸引玩家們的選擇。 至於HEDT市場方面,Skylake-X (第九代Core ix-9xxxX)已經證明輸給了競爭對手的產品,因此Intel早在2019年第4季推出,同時以更低價格,更好的效能,來鞏固高階桌機市場。 最後則是伺服器/工作站市場,Intel推出的Xeon W-2100系列,主要是針對Workstation應用所設計處理器,只是其高貴身價搭配平凡規格,早就無法跟競爭對手相抗衡。隨後Intel同樣於2019年第四季推出新的,用以取代先前的Xeon W-2100系列。以Xeon W-2295跟W-2195相比,前者便宜一半(2553降至1333美元),時脈提升(2.3~4.3GHz提升到3.0~4.6GHz且搭配Turbo Boost Max 3.0可以超頻到4.8GHz),可以支援到DDR4-2933 (前者僅DDR4-2666),TDP 165W稍微高一點(前者為140W),並支援DL Boost指令集,讓其產品更具競爭力一些些! 從上述看起來,Intel這兩年的桌機/筆電/工作站/伺服器處理器,一直被AMD追趕上來,使得原先規劃每一世代處理器擁有2~3年的生命週期,如今縮短了不少。除了將上述剛滿3年的Xeon W-2100家族砍掉,就連出道剛滿1.5年的Skylake-X家族也全都送上西天。讓自家的產品全部維持並同步到第十代,以前的CPU全部GG! 因此,先前有傳出現在買Xeon你會被離職的笑話,如今幾乎快已成真。當老闆問IT人員說,為什麼才剛買第九代的東西,現在才剛過一代就停產了,IT人員可能還回不出話來!是否會改口跟老闆說,那麼下次改買AMD的如何?至少不會那麼短命!這倒是真的!畢竟AMD還沒停產其Ryzen Threadripper 1000家族與Ryzen 1000家族,現在效能依然亮眼!
-
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 3000系列處理器發表,3995WX、3975WX、3955WX、3945WX,支援128條PCIe,與8通道2TB DDR4記憶體
(UPDATE: 7/15) 一樣是刀!當競爭對手從第二季開始幾乎,AMD則是幾乎每個月就發表(切)出新品,首先是5月推出Ryzen 3 3300X、Ryzen 3 3100入門級7nm處理器,再來是6月推出B550晶片組,7月再推出Ryzen 3000XT系列,以Ryzen 9 3900XT、Ryzen 7 3800XT、Ryzen 5 3600XT來取代先前的3000X系列,持續鞏固其桌機7nm處理器市場。 至於高階桌機(HEDT)暨工作站(Workstation市場方面,AMD也是有新品推出。自2019年11月首發,以及2020年2月續發旗艦的Ryzen Threadripper 3990X之後,AMD於7月15日再推出新的Ryzen Threadripper PRO 3000系列,也就是全新的3995WX、3975WX、3955WX與3945WX。 代號為Castle Peak的AMD Ryzen Threadripper 3000系列,由於最高旗艦()支援到64核心/128執行緒,且支援到72條PCIe通道,並支援DDR4-3200記憶體多達4通道,以單條128GB插好插滿8條記憶體插槽來看,系統可以擴充到1TB記憶體。至於Linux之父則是選了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70X,這顆32C/64T的設計,讓其編譯Kernel時的速度可以快3倍! 不過為了跟競爭對手新推出的Xeon家族處理器相比,這次AMD在Ryzen Threadripper家族方面又打造新的PRO版本,並將市場瞄準至專業工作站客群。這次發表的處理器,包含Ryzen Threadripper PRO 3995WX、3975WX、3955WX與3945WX,核心數從12C/24T到64C/128T都有,同樣是7nm製程、支援PCIe 4.0規格,以讓專用工作站客戶選擇。 Ryzen Threadripper PRO家族相較於先前和非PRO家族提升了不少功能,包含 PCIe通道數一次提升到128條,讓您可以插入更多的PCIe x16繪圖卡與PCIe NVMe SSD,再搭配這次記憶體通道直接倍增到8通道,可支援更多記憶體種類(UDIMM、RDIMM、LRDIMM、3DS RDIMM含ECC等),並最高可以擴充到2TB的記憶體,讓您的工作站電腦能夠擁有超強運算能力,滿足專業工作室、設計師、工程師、數據科學家在大量工作上的需求。 ▼表 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 3000與非PRO系列處理器規格比較 (7/15 Update) 目前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 3000家族,已於台灣時間7月15日正式上市,可以搭配既有的TRX40平台主機板使用,亦可能需要搭配AMD 2019 Premium Chipset BXB-B晶片組的工作站主機(如),以提供到上述的超多記憶體與PCIe的支援能力。總之,已有廠商發表搭載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的工作站電腦,可搭配多工作站級繪圖卡使用!值得專業工作室、設計師、美術師、動畫師、工程師、數據科學家… 等專業人士入手。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j4PJvPFeU ▲ 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處理器介紹 (01) (本篇) (02) →更多的【PCDIY! Server Workstation 伺服器 工作站 / HEDT 高階桌機 主機板 / WS 工作站 主機板】: →更多的【PCDIY! CPU / 中央處理器】: →更多的【PCDIY! MainBoard 主機板 / Gaming M/B 電競主機板 / Creator M/B 創作者主機板 / HEDT 高階桌機 主機板】: →更多的【PCDIY! DRAM / 記憶體 / 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 / 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Enterprise 企業級 商用 - 路由器 /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IIoT / 防火牆】:
-
Intel下世代Rocket Lake桌機處理器規格揭露,i9 8C16T、i7 8C12T?、i5 6C12T架構,設計功耗達125W
Intel於今年5月底正式推出,雖然同樣是14nm,支援PCIe 3.0,且換成LGA 1200腳位,必須搭配最新400系列主機板才能使用,但這代的最高時脈可以高達5.3GHz,讓其繼續榮登地表最強遊戲處理器。 既然才剛推出第10代處理器,當然11代應該別那麼快出才對!好讓10代可以在市場上醞釀,讓消費者做選擇。先前也傳出Intel不會在下半年推出11代,以安撫經銷商的心!只是AMD已於7月7日再推出,效能再往上提升,此外還配合各式促銷活動,這些勢必造成Intel在銷售上的壓力! 此外,AMD更表示其採用Zen 3架構的,將如期於第4季發表,屆時Intel應該不可能坐以待斃,繼續販售他們的10代U。然而對於Intel來說,其11代U其實早就規劃好了,只是大家都在看對方如何出牌,再來決定自己要出什麼牌。 隨著業界持續傳出可能也會在今年第4季發表,已知將仍然使用14nm製程技術,但能支援到PCIe 4.0,且可與現有400系列主機板相容,因此Intel終於有機會別再被玩家說嘴只支援PCIe 3.0而已了。不過,屆時 Rocket Lake處理器的規格會有哪些,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當業界都在猜測Intel Rocket Lake-S處理器的規格時,,可以看到Rocket Lake vPro處理器家族,同樣涵蓋了Core i9、i7、i5、i3與Pentium Gold等系列。其中可以看到i9的核心數規劃是8C/16T (8核心16執行緒),而i7則是奇特的8C/12T架構 (這讓開發者怎麼寫程式啊?!),至於i5則是6C12T。值得注意的是該漏出文件上面有標示Enthusiast (125W)的字樣,代表是針對效能狂熱玩家所打造的超高功耗125W處理器。 上述的8C12T到底是不是打錯,還有這代真的是Rocket Lake嗎?還有i3和Pentium這個市場區隔裡面,還有看到Comet Lake-S Refresh的字樣 (姑且先稱之為10.5代吧),是不是屆時入門級處理器不會那麼快導入Rocket Lake呢?這些可能都要等到第4季時,答案才會慢慢明朗化! 從上述的圖可以得知,Rocket Lake-S的K系列處理器規格如下: ● Intel第11代Core i9 vPro處理器 – 8核心16執行緒,16MB快取,TDP 125W ● Intel第11代Core i7 vPro處理器 – 8核心12執行緒,16MB快取,TDP 125W ● Intel第11代Core i5 vPro處理器 – 6核心12執行緒,12MB快取,TDP 125W 這次三款K系列非鎖頻的處理器,雖然沒列出其基本時脈和爆發時脈,不過從其8C/16T的規劃上稍比Comet Lake-S i9的10C/20T還少一些核心數來看,應該是有機會再把時脈往上提升才是。至於功耗方面,表定TDP (功耗)或PL1 (Power Limit 1)都是125W,若根據Comet Lake-S的K系列超高TDP來看,這次Rocket Lake-S的PL2 (爆發時脈所需功耗上限)值將可能落在220~250W。簡單來說,Rocket Lake-S K系列一樣也將是吃電大怪獸就是了! 以下就是Rocket Lake桌機處理器,搭配最新500系列晶片組的特色列表: ● 採用全新核心架構,效能再次提升 ● 內建全新Xe繪圖處理器 ● DDR4時脈提升 ● 螢幕輸出功能強化 (整合HDMI 2.0, HBR3規格) ● 多媒體處理功能強化 (12-bit AV1/HEVC, E2E壓縮) ● 全新超頻特色與功能 ● CPU支援PCIe 4.0規格 ● 新增4條PCIe通道,讓CPU總共可提供到20條PCIe 4.0通道 ● 支援CpuAS處理器附加儲存技術 (即Intel Optane Memory) ● USB音效卸載功能 ● 整合CNVi 與 Wireless-AX 無線連線功能 ● 整合 USB 3.2 Gen 2x2 (20Gbps) ● 獨立2.5Gb乙太網路晶片 ● 獨立Intel Thunderbolt 4 (與USB4相容) ▼表 Intel桌機處理器代別演進表 從上述Intel桌機處理器的規劃來看,雖說製程上的確輸了AMD一大截、核心數量架構也比較少,但其在PCIe 4.0方面則終於跟上,且最高時脈突破5GHz也是其優勢,讓持續成為遊戲最佳處理器。此外,再搭配500系列晶片組之下,讓電腦平台直接支援到USB 3.2 Gen 2x2 (20Gbps),同時也可以提供2.5GbE網路,以及加入最新的功能,屆時還是頗具產品優勢,來吸引玩家買單! 總之,如果現在要組高階至主流的10代U電腦,因為11代U也將很快就要上市(i9至i5先推),因此建議玩家們也許可以再多比較看看,再來下手喔!
-
Intel再次大刀闊斧,停產Gemini Lake家族低功耗SoC處理器!
繼第七代Kaby Lake處理器於2020年4月24日EOL (End Of Line,停產),接著連。現在Intel好像幾乎每過一個月就開始將不順眼的一些產品來個大刀闊斧,這次則是瞄準了自家低功耗處理器:Gemini Lake (雙子星湖)! 家族處理器,是Intel於2017年第四季推出的低功耗入門級SoC處理器,採用14nm製程,主要有Pentium Silver與Celeron兩款處理器,支援DDR4或LPDDR4-2400記憶體,採用雙核心或四核心設計(無Hyper-Threading架構),運作時脈僅1.x~2.xGHz,最高不會超過2.8GHz,跟當今主流的3~5GHz的處理器速度根本不能比,畢竟這些是主打入門產品市場。 Gemini Lake處理器隸屬於Goldmont Plus微架構,該架構剛好是在Skylake (第六代)與Kaby Lake (第七代)的中間,就當作他是6.5代吧!TDP有6W (N)和10W (J)兩款,在CPU的內顯方面則首度內建了UHD Graphics 600或605系列,可以支援4K等級的影片播放!目前Gemini Lake主要提供給入門低功耗的x86裝置導入使用,包括文書級筆電、桌機、AIO (一體成型電腦)等市場,當然也有不少迷你桌機、NAS等產品,也採用Gemini Lake處理器,以能支援4K影片播放為主要訴求之一。 ▼ 即將停產的Gemini Lake家族處理器規格列表 上述8款產品中,除了N4000C是2019年第2季推出(即N4000的未內建Wireless-AC版本)之外,其餘都是2017年第4季就推出!至於Celeron J4115似乎已經在Intel ARK網頁看不到,可能提早停產。 :J4005、J4105、J4115、N4000、4100停產 :N4000C、J5005、N5000停產 根據Intel上述的EOL文件來看,Pentium系列的EOL日期為2020年10月23日,最後下單日為2021年4月2日。至於Celeron系列的停產日則比較晚,EOL日期為2021年1月22日,最後下單日為2021年7月9日。 至於為什麼要現在停產這個SOC級的Gemini Lake處理器?其實Intel早在2019年第4季推出了系列,算是Gemini Lake的更新版,時脈提升到2.6至3.2GHz。另外,也有可能是Intel因應即將要在2020年推出的下一代Skyhawk Lake (天鷹湖)來預先做布局,所以提早公佈即將把2017年出道至今的Gemini Lake停產。 看起來Intel正加快腳步讓2.5年以上的老CPU都汰換掉,因此一些必須使用很久的產業電腦,也許廠商在設計時,就得考慮該產品未來的升級性,讓客戶若用3年以後壞掉時,能有對應的CPU可供更換。是說,一般場合下,CPU都很難用到壞掉,通常都是因為CPU速度太慢而被升級換掉,或是電腦內的其他元件先掛掉而整台換掉,要CPU單獨壞掉其實滿具挑戰性的。總之,CPU過3年就EOL,應該成為未來常態!想要買老舊CPU的玩家,或是用老舊CPU來做產品Design-In的廠商,都可以注意一下這樣的趨勢喔!
-
AMD Ryzen 3000XT家族開箱評測,效能再上一層樓,聯袂StoreMI 2.0效能簡測
AMD自2019年7月7日推出7nm的Ryzen 3000家族處理器之後,挾其先進製程、高階規格與絕佳效能等特色,在市場上刮起莫大旋風。如今適逢7nm產品推出一年,AMD先前就先預告將,這次涵蓋了Ryzen 9 3900XT、Ryzen 7 3800XT與Ryzen 5 3600XT等三款強化版本,以同樣499、399、249美元的建議售價來供應市場,以準備取代現有的Ryzen 9 3900X、Ryzen 7 3800X與Ryzen 5 3600X。 這次3000XT版本的改變,相較於先前的3000X系列來說,主要就是提升100~200MHz的時脈,因此單核心和多核心的效能都能快一些,再搭配新版Ryzen Master軟體工具,提供簡易直覺和專業操控雙介面設計,讓玩家透過開啟自動OC (超頻模式)或是Manual (手動模式)來釋放出更多效能,以擁有更快的電腦使用體驗。因此,若現在想要組裝7nm電腦,就可以選擇3000XT系列,以同樣價格來獲取更高的效能。至於先前的3000X則仍會同時在市場上以更優惠的價格販售中。 此外,針對儲存效能部份,當Intel持續推廣其Optane記憶體快取技術之時,AMD這次推出了新的StoreMI 2.0版本,採用全新介面設計,更簡潔,更好懂!讓使用者若選擇傳統HDD來建構大容量儲存空間時,可以再搭配一顆SSD來做為加速碟,不需要複雜的BIOS設定,即可讓系統的整體效能提升。 本篇文章將從Ryzen 3000XT的產品進行開箱評測,透過其與先前Ryzen 3000X系列,並與Intel的同級產品:Core i9-10900KF、i7-10700KF、i5-10600KF進行比較!此外,針對StoreMI 2.0的部份,我們也有進行實際測試,以讓消費者得知這次AMD推出的菜色,是不是能夠再香一整年! 這次AMD正式上架的Ryzen 3000XT家族,主要是針對狂熱玩家所打造,一樣採用台積電7nm製程、Zen 2架構設計,支援PCIe 4.0規格,可相容現有的X570、新的,與舊的X470、B450等AM4腳位主機板。但這次有優化過,因此在效能上能比先前3000X系列有所提升。 這次發表的Ryzen 3000XT包含了Ryzen 9 3900XT、Ryzen 7 3800XT與Ryzen 5 3600XT,建議售價分別是499、399、249美元。基本規格跟3000X系列相同,只差在3000XT的爆發時脈提升約100~200MHz,因此可以擁有更好的效能表現。 ● AMD (以取代3900X):12C24T,建議售價499美元 ● AMD (以取代3800X):8C16T,建議售價399美元 ● AMD (以取代3600X):6C12T,建議售價249美元 這次Ryzen 3000XT家族中,由於有Ryzen 9 3900XT和Ryzen 7 3800XT兩款沒附散熱風扇,因此這兩款在包裝上也與Ryzen 9 3900X與Ryzen 7 3800X不一樣!基本上,XT的包裝會比較薄一點就是了,很好認! 以下就是這次的Ryzen 3000XT處理器產品內容與Ryzen 3000家族規格表。 ▼表 AMD Ryzen 3000家族(代號Matisse與Matisse Refresh)處理器規格比較 AMD Ryzen 9 3900XT是這次3000XT中的旗艦版本,採用12核心、24執行緒設計,在時脈方面跟3900X一樣基頻為3.8GHz,但爆發時脈則提升了100MHz,達到4.7GHz,快取容量達70MB,可支援DDR4-3200,TDP 105W,基本上大多數規格都跟先前3900X一樣,主要瞄準對手的Core i9-10900KF (建議售價488~499美元,10C20T,3.7~5.3GHz,125W) 。 只是這次3900XT沒送Wraith Prism RGB風扇,也就是說一樣是499美元的價格,玩家可以選擇買先前的3900X,爆發時脈4.6GHz,有隨附風扇。或者選擇買這次新的3900XT,爆發時脈達4.7GHz,風扇則得自己準備!當然拿3900X的風扇來用也是可以的!只是若要發揮最高效能,建議可以使用水冷散熱方案。 至於頂級的Ryzen 9 3950X為什麼沒有推出Ryzen 9 3950XT呢?其實因為這款16C32T的處理器應該已經接近到AM4腳位設計的物理極限了,再往上提升時脈或效能其實空間有限,再加上這顆旗艦已經建議售價達到749美元了,C/P值不見得有優勢。因此AMD可能是因為這些原因,才取消推出3950XT的計畫。 AMD Ryzen 7 3800XT是這次3000XT中的高階版本,採用8核心、16執行緒設計,在時脈方面跟3800X一樣基頻為3.9GHz,但爆發時脈則提升了200MHz,達到4.7GHz,快取容量達36MB,可支援DDR4-3200,TDP則是105W,因此基本規格跟先前3800X差不多,主要瞄準對手的Core i7-10700KF (建議售價349~361美元,8C16T,3.8~5.1GHz,125W)) 。 但是,3800XT一樣也是沒送Wraith Prism RGB風扇,也就是說一樣是399美元的價格,玩家可以選擇買舊款3800X,爆發時脈4.5GHz,有隨附風扇,或者選擇買新的3900XT,爆發時脈4.7GHz,但風扇也是要自己準備!拿3900X的風扇使用也可以! 不過,由於3800X或3800XT的TDP都是105W,相較於同樣都是8C/12T的3700X來說,其時脈為3.6~4.4GHz,只比3800X的3.9~4.5GHz慢個100~300MHz,但售價卻僅要329美元,且TDP只要65W,因此玩家若以功耗優化為目的的話,也許可以考慮買Ryzen 7 3700X (可以)。 至於中階主流的AMD Ryzen 5 3600XT,則是採用6核心、12執行緒設計,在時脈方面跟3600X一樣基頻為3.8GHz,但爆發時脈則提升了100MHz,達到4.5GHz,快取容量達35MB,可支援DDR4-3200,TDP則是95W,所以整體來說,基本規格跟先前3600X差不多。主要瞄準對手的Core i5-10600KF (建議售價237~238美元,6C12T,4.1~4.8GHz,125W) 。 至於3600XT則跟3600X幾乎一樣,也有隨包裝送Wraith Spire風扇。因此,一樣是249美元,買3600XT可以多買到100MHz的爆發時脈,因此若兩者差價很多,玩家幾乎不用考慮3600X,就直接買3600XT吧! AMD這次隨著Ryzen 3000XT的上市,也推出了新版的Ryzen Master超頻軟體工具,提供了簡易直覺(Basic View)和專業操控(Advanced View)雙介面設計,讓入門玩家或專業玩家,都能選擇自己習慣的介面來輕鬆使用。玩家可以開啟自動OC (超頻模式)或是Manual (手動模式),來進行超頻。 安裝好之後,畫面會出現目前的CPU溫度/時脈/電壓,以及控制模式。這裡提供了Default (自定)、Auto OC (自動超頻)、Manual (手動超頻)的方式,讓玩家可以透過系統幫你超頻,或是您自己手動來超頻,兩者都OK。如果這樣Basic View不習慣,還可以切換到Advanced View介面,裡面有更多的細節設定項目,讓玩家可以進行更細部的超頻設計,以釋放出處理器的終極效能。 為了解Ryzen 3000XT的效能,到底比出道一年的Ryzen 3000X快多少,此外這次的XT,是否能與Intel最近推出代號為Comet Lake-S的第10代Core處理器平起平坐,以下就讓我們開始做評比。為了公平起見,我們各平台都搭配AIO水冷散熱器來進行測試,在顯示卡方面也分別選擇NVIDIA高階PCIe 3.0顯示卡與AMD高階PCIe 4.0顯示卡,來測試以不同顯示卡的搭配下,兩家陣營的整體效能表現。 以下是我們的測試配備。 ● 測試平台: 》 處理器: (1) AMD Ryzen 9 3900XT (12C24T) @ 3.8~4.7GHz (NT$15,970) 主角1! (2) AMD Ryzen 7 3800XT (8C16T) @ 3.9~4.7GHz (NT$12,970) 主角2! (3) AMD Ryzen 5 3600XT (6C12T) @ 3.8~4.5GHz (NT$7,770) 主角3! (4) AMD Ryzen 9 3900X (12C24T) @ 3.8~4.6GHz (NT$13,990) 配角1! (5) AMD Ryzen 7 3800X (8C16T) @ 3.9~4.5GHz (NT$10,800) 配角2! (6) AMD Ryzen 7 3700X (8C16T) @ 3.6~4.4GHz (NT$9,970) 配角2.5! (7) AMD Ryzen 5 3600X (6C12T) @ 3.8~4.4GHz (NT$6,500) 配角3! (8) Intel Core i9-10900KF (10C/20T) @ 3.7~5.3GHz (約NT$17,200) 對手1! (9) Intel Core i7-10700KF (8C/16T) @ 3.8~5.1GHz (約NT$11,500) 對手2! (10) Intel Core i5-10600KF (6C/12T) @ 4.1~4.8GHz (約NT$7,800) 對手3! 》 散熱器:NZXT Kraken X52 AiO水冷散熱器 ※測試Intel和AMD平台 》 主機板: (1)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 ※測試AMD CPU (2) ROG Maximus XII Formula ※測試Intel CPU BIOS:(1) 2103 (06/19/2020) (2) 0508 (04/29/2020) 》 記憶體:G.Skill FlareX F4-3200C 16GB (8GB ×2) 》 顯示卡:(1)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8G ※測試A+N平台 (2) AMD Radeon RX 5700XT 8GB ※測試3A平台 》 SSD:Team CARDEA Zero Z440 MP34 1TB (PCIe 4) 》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9 (x64) 以下就來看看測試成績與說明! 前面說過耗電部份,我們也針對Core i7-10700K、Ryzen 7 3800X與Ryzen 7 3700X等三種平台,來進行耗電測試,皆搭配水冷系統,這是計算整台電腦主機的功耗。我們分別測試Idle (待機模式,以模擬一般桌面使用)、CPU Stress Test (進行CPU壓力測試,以模擬多工作業使用)、CPU+GPU Stress Test (進行CPU+GPU壓力測試,以模擬玩遊戲的場景)等三種運作模式,讓電腦持續測試約6~10分鐘,以記錄其平均耗電量。 這次我們僅針對R9、R7和i9、i7進行耗電測試。由於i9與i7的PL2值非常高,因此在單純CPU壓力測試時,R9和R7都比i9和i7省電許多。不過,在搭配顯示卡時,其耗電量可說是「豁出去」一樣,耗電直接向上飆升。在CPU+GPU都是極速之下,變成Ryzen 3000XT的耗電量比Ryzen 3000X高出很多!以下就是本次耗電量的測試結果。 至於CPU溫度方面,歸功於水冷散熱器的幫助,讓上述的CPU都能壓制到87~88°C以下,使電腦的效能完整釋放。筆者嘗試使用Wraith Prism RGB散熱風扇來搭配R9 3900XT使用,雖說一樣可以使用,但全速時,溫度幾乎飆破95°C以上,甚至有可能會發生CPU Throttling狀態,讓運作時脈下降,使其效能降低。因此Ryzen 7 3800XT和Ryzen 9 3900XT,建議還是搭配水冷散熱器使用吧! 由於當今3A遊戲的容量都非常大,創作者的資料量也非常多且龐大!因此不少玩家在儲存裝置的安裝方面,通常在系統碟配上SSD來加速開機或軟體載入之外,各式其他龐大資料或是遊戲,就會放置存放在傳統大容量的HDD上了。而有些中階筆電也是採用SSD+HDD的配置方式,讓電腦開機快,但遊戲資料若放HDD的話,載入速度一樣很慢。讓遊戲體驗大打折扣! 為提升儲存效能,Intel陣營是推出Optane記憶體快取技術,透過BIOS的設定來將SSD快取碟搭配HDD做綁定,並透過RST軟體來達到快取加速的效果。這部份,AMD先前有與Enmotus合作,推出FuzeDrive for AMD,而AMD也重新包裝成StoreMI軟體,其原理也是透過將HDD與SSD綁定(或是慢速大容量SSD與高速SSD做綁定),來達到相同的加速效果。 不過,這次AMD推出的全新,則捨棄SSD+SSD的作法,改採用大多數使用者的HDD+SSD配置方式,讓使用者來加速其快取裝置。這次StoreMI 2.0採用全新介面設計,更簡潔,更好懂,更不需要複雜的BIOS設定!可以支援任何容量的HDD/SSD,讓使用者的HDD可以綁定系統中的任何一顆未使用的SSD,來當作其快取加速碟(SSD Cache),新的唯讀演算法可確保資料完整性。且這次隨時可以綁定或解除綁定,彈性非常高!值得有安裝HDD的玩家來搭配SSD使用,讓系統的整體效能提升。 以下我們就進行簡單實測,這次選擇一顆循序讀寫約為220MB/s的6TB HDD,來安裝全新的Windows 10系統,並安裝好必要驅動程式與測試軟體,然後搭配一張256GB的PCIe 3.0 SSD (循序讀寫約為3500 / 1200MB/s)來當成其SSD快取。並針對大檔案(25GB)複製,小檔案(5GB)複製來進行加速測試,另外再以PCMark10來進行系統效能評測,以測試StoreMI 2.0對於純HDD系統在加入SSD快取碟之後,能提升多少效能。以下就是我們的實測。 實測結果可參考測試表,可以發現,StoreMI 2.0的加速效果非常顯著,值得玩家們嘗試。不過,AMD的StoreMI 2.0目前先支援X570平台,到2020年第三季之後,才會陸續支援X470、B450、B550、X399、TRX40等主機板平台!值得注意一下! 從上述的測試結果,可以發現這次AMD推出的Ryzen 3000XT處理器,透過提升爆發時脈約100~200MHz,搭配全新Ryzen Master超頻工具,以及幾乎解鎖TDP上限的設定,將效能完整釋放,提供Enthusiast (狂熱玩家)絕佳的效能平台,讓Ryzen 3000家族處理器的香氣持續遠播! AMD在2020年的7nm布局上,除了先前推出了Ryzen 3 3300X與3100來補足入門級的產品之外,在主流、高階、旗艦級的產品,也推出了這次的Ryzen 3000XT家族,維持相同售價,來讓玩家們有更高速的選擇。在主機板方面則是推出主流級的B550晶片組,讓入門或主流玩家也能享有PCIe 4.0的支援能力。至於軟體方面,則是推出上述的Ryzen Master超頻工具,以及StoreMI 2.0的儲存裝置加速軟體,另外更捆綁最新的3A級遊戲,讓玩家能享有最新的效能與最新遊戲體驗! 當然,最重要的是,AMD表示Zen 3架構處理器(Ryzen 4000家族)也將如期推出!因此,想要組裝真香平台的玩家們,不管是現在要組裝Ryzen 3000XT,或是等到10月左右來準備組Ryzen 4000,都是不錯的選擇! AMD官方為慶祝Ryzen 3000XT系列上市,已與Ubisoft攜手合作3A大作遊戲綑綁計畫,只要玩家於2020/7/7 ~ 2020/10/3活動期間內,購買AMD Ryzen CPU指定型號,上網登錄就送價值USD$59.99的《刺客教條:維京紀元》遊戲一套,相關詳細資訊可以至官方活動頁面查詢,直通車連結→。 CPU指定型號: ◎ AMD Ryzen 9 3950X ◎ AMD Ryzen 9 3900X / 3900XT ◎ AMD Ryzen 7 3800X / 3800XT ◎ AMD Ryzen 7 3700X ● ● ● ● ● ● ● ● ● ●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AMD B550終極頂配:Ryzen 7 3700X搭Radeon RX 5700 XT,輕鬆享有3A極致電競效能
PC世界近期可說是被AMD翻了過來,具備極致效能和新一代7nm架構的Ryzen 3000系列來勢洶洶,而接下來在Ryzen 4000處理器登場前,將會有加強版的XT系列版本推出,將時脈小幅拉高後勢必會為PC世界帶來新一番的影響力,現階段來說市場上最值得入手的高效能處理器絕非Ryzen 7 3700X這顆莫屬,搭載著可超頻能力及8C/16T配置,想要輕鬆爽玩現階段的3A遊戲可說是非常舒服。此外,甫推出的AMD B550系列主機板,將PCIe 4.0介面帶往主流玩家手中,在高速SSD的帶動下,也可讓玩家輕鬆享受快速的讀寫速度,進一步大幅提高小資創作者們的創作力。 整體來說,這次選擇的處理器、主機板和顯示卡組合,能夠讓玩家在不過度欺負荷包的情況下,輕鬆達到高效能的效能表現,要玩遊戲的話,電競級遊戲達到破百FPS可說是輕輕鬆鬆,尤其針對熱門遊戲《特戰英豪》可以帶來300 FPS以上的高流暢度水準,而如果是要拿來做為創作者類型使用的話,處理器本身的高核心和執行緒數、加上顯示卡的硬體規格,也能大幅提升使用者的創作效率。 在軟體方面,近期AMD推出新一波「更多遊戲,更高畫面速率!」活動,讓更多遊戲在RX 5000系列顯示卡的支援下,除了帶動整體的效能表現以外,也有AMD FidelityFX功能支援越來越多遊戲,讓玩家能夠輕鬆享有流暢的效能表現,可說是兼顧荷包和效能表現的絕佳組合。 快速幫玩家們回顧一下Ryzen 7 3700X(R7 3700X)這顆處理器,它基本有著8C/16T的主流高階配置,基礎時脈落在3.6GHz,最高動態時脈可爆發到4.4GHz,在多執行緒的輔助下,能夠激發出更高的效能潛力。 除此之外,採用TSMC 7nm製程下,R7 3700X也導入了PCIe 4.0介面,TDP在65W下,處理器最高溫度落在95度,這點搭配隨盒裝附贈的AMD Wraith PRISM風扇能夠有效控制溫度,這點我們後文測試時會更進一步解釋。 幾個比較重要的特點幫玩家整理,首先是在記憶體方面,AMD在新一代的Zen 2架構下,R7 3700X預設就能夠直接支援3200MHz以上的記憶體時脈,對比對手10代U僅針對Core i7以上版本做高時脈支援,R7 3700X顯然已略勝一籌,但不只如此,即便是Core i9處理器,預設支援的記憶體時脈也只落在DDR4-2933,雖然兩者都能藉由超頻的模式繼續往上邁進,但R7 3700X的彈性支援能力再下一城。 另外,去年的「7nm真香潮」除了讓玩家輕鬆享有高效能處理器以外,另一大特色自然就是原生支援PCIe 4.0介面這點,這也連帶讓自家RX 5000系列顯示卡、新一代Gen 4 SSD等也相對支援該介面,帶來另一個速度的新境界。 雖然在遊戲效能這方面,PCIe 4.0僅在像是4GB或6GB記憶體容量空間的顯示卡上會有較顯著的差別,其餘主流8GB顯示卡目前並未因此帶來顯著的效能提升,但未來隨著下世代遊戲主機PS5和XSX將陸續推出,並同步帶來光追效果支援的情況下,以後的新遊戲在畫面、硬體要求都不斷拉高的情況下,是否會需要更快的速度導入就不得而知了。 然而,PCIe 4.0這一波最大的受惠者,回過頭來還是在創作者上居多,尤其是高速Gen 4 SSD這點更是明顯,讀寫速度平均比上一代Gen 3 SSD快上1000 MB/s,這對於時常需要讀寫大量檔案的創作者們來說,無疑是為創作效率帶來更高的爆發能力。 另一方面,為了能夠簡單乘載R7 3700X的效能並且發揮其效力,同時又為了節省小資玩家和創作者們的荷包壓力,這次不選擇高貴的X570主機板,而是選擇親民的B550主機板做代表,在不犧牲效能支援的情況下,也兼顧到PCIe 4.0的支援。同時,B550主機板也做到支援未來Ryzen 4000系列處理器,確保玩家即便要做升級,也能輕鬆對應。 而在顯示卡的部分,我們將從主機板部分省下來的「摳摳」放到這邊,直接攻頂上Radeon RX 5700 XT,在同步對應PCIe 4.0介面下,同時也獲得強大的效能輸出,這對於未來創作者們如果要較高效能的要求下,還是會帶來幫助;而在遊戲體驗方面,Radeon RX 5700 XT則是在基礎動態時脈分別達到1605 / 1905 MHz下,能夠輕鬆輾壓目前市面上的一眾1080p解析度遊戲,其效能甚至能在1440p和2160p下有一定程度的表現。 為了讓玩家能夠更實際的了解3A平台下,「R7 3700X+B550+RX 5700 XT」能夠有怎麼樣的效能表現,小編也特別找了手邊現有的對應型號產品做了個簡單的測試平台給大家參考,除了針對多款遊戲做了不同解析度的效能比較以外,也有做創作者們相關的測試作為參考。 另外,雖然B550主機板因晶片的緣故,導致僅處理器拉出的PCIe和M.2插槽支援PCIe 4.0介面,但做為一般小資玩家使用的話,單片GPU和單條SSD也足夠應付多數情況,在顯示卡部分已經是支援PCIe 4.0的RX 5700 XT的情況下,我們找了現有的Corsair MP600 2TB SSD來做示範,玩家們如果有Gen 4 SSD的需要,若荷包有限的情況下自然是不需要選擇到2TB版本,1TB版本Gen 4 SSD也是可以選擇的產品。而即便玩家沒有入手Gen 4 SSD的需求,B550普遍也具備雙M.2 SSD,選擇Gen 3 SSD的話,也是能夠完整享有約3000 MB/s讀寫的平均速度,在一般日常使用下也已經非常足夠。以下附上本次測試的完整平台規格: ◆處理器:AMD Ryzen 7 3700X ◆散熱器:AMD Wraith PRISM ◆顯示卡:AMD Radeon RX 5700 XT ◆主機板:ROG STRIX B550-F GAMING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3600 ◆SSD: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驅動版本:AMD Radeon Adrenalin 20.4.2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以上效能堆疊後,換算成實際的遊戲體驗如何,我們找了幾個具代表性的遊戲作為參考,分別是RPG遊戲《刺客教條:奧德賽》、RTS遊戲《戰爭機器:戰術小隊》以及3A射擊遊戲《虹彩六號》,分別以遊戲內最高畫質設定做測試,平均獲得的FPS表現如下圖。 我們從圖中可以發現,《虹彩六號》維持著一貫的優良最佳化,在1080p下可以獲得絕佳的效能表現,搭配個240Hz螢幕更新率可以有非常棒的遊戲體驗,而即便是將解析度拉高到1440p、甚至2160p,我們的測試組合依舊維持著244和125 FPS的平均水準,要在高畫質下玩《虹彩》是毫無懸念的。 鏡頭轉到對於處理器和顯示卡運算速度較要求的《戰爭機器:戰術小隊》上,RTS即時回合制遊戲的設定,單純的角色人物能移動是基本,但要能在施展技能或是槍殺敵人時也能順暢跑動才是重點,我們可以看到在1080p解析度下同樣是能輕輕鬆鬆擁有124 FPS的高水準演出,雖然遊戲FPS自然是越高越好,不過RTS類型遊戲其實能夠達到一定的穩定流暢體驗就已經非常不錯,因此,即便拉高到2160p解析度下,仍然能有62 FPS的表現,高畫質表現玩RTS這類遊戲的話滿輕鬆的。 最後再來看到RPG類型遊戲《刺客教條:奧德賽》,這款遊戲基本上是出了名的吃硬體,但我們在1080p下看到70 FPS時還是感動的「內牛滿面」,這數字看起來不高、但其實已經是極高的效能表現囉!當解析度拉高到1440p後,可看到FPS下滑至57 FPS,若是稍微調整一下畫質設定,要達到60 FPS的水準並不難;而將畫質拉高到2160p以後,則是仍有36 FPS的水準,可說是非常令人滿意的體驗了。 由於近期《特戰英豪》(Valorant)在台推出,這款秉持著《CS:GO絕對武力》精神的第一人稱競技射擊遊戲,開發商Riot Games (銳玩遊戲)為了滿足多數玩家電腦的硬體需求,因此在遊戲本身的畫質設定上並未拉高到我們常見的3A級水準,部分玩家可能覺得都2020年了還推出這種畫質的遊戲是在搞什麼...不過,競技類型遊戲本來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即便擁有簡單硬體配備的玩家,也能輕鬆享受遊戲內容而設定的。 話說回來,由於近期AMD Radeon Software驅動軟體也有針對《特戰英豪》做過最佳化處理,所以我們這次也利用R7 3700X搭RX 5700 XT的搭配遊玩了這款遊戲,藉由FPS統計軟體,我們同樣也針對1080p、1440p和2160p三種解析度做了流暢測試,測試的結果如圖: 從圖中可發現,原本以為《虹彩》已經是市面上最佳化的遊戲、沒有之一,但《特戰英豪》的最佳化效果卻比它還要更好,當然一部份的原因必須歸功於Riot Games對於遊戲的畫面本就設定不高,而回過頭來看我們測試的結果,平均在1080p解析度下可以達到驚人的450 FPS平均水準,甚至可以說拿RX 5700 XT來玩《特戰英豪》都有些大材小用呢(笑~)!由於一開始跑出的數字太過驚人,所以我們直接將畫質拉高到2160p解析度,發現平均FPS還是可以有204 FPS,而且這都還是最高畫質下的水準。也就是說,如果想要在4K解析度下擁有240 FPS極致體驗的話,《特戰英豪》會是不錯的選擇!以下附上簡短的1080p遊玩影片,大家可以注意左上角的平均FPS數字,幾乎都穩定落在200以上。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hKtLogiMh4 ▲R7 3700X和RX 5700 XT的組合,創造出平均200 FPS的流暢體驗,在ROG XG248Q電競螢幕240Hz更新率下,流暢度十足。 接下來我們看到創作者相關的測試內容,我們藉由幾個近期加入的新測試項目來作為基準讓玩家參考,測試重點仍是著重在R7 3700X、B550和RX 5700 XT三者之間的穩定測試上。 首先是Adobe Photoshop測試,測試的對照組為9900K+RTX 2080的組合,測試內容包含Photoshop的多種不同渲染、後置修圖過程,整體測試最終會給出總分,對照組總分為1000分,高於千分代表整體效能已比對照組效能高。 接下來是Premiere Pro影像測試,測試內容同樣包含軟體中的多項操作指令和影像輸出評分,對照組採用的系統為9900K+Titan RTX、其滿分為1000。 再來是同樣作為影像處理軟體的DaVinci Resolve Benchmark,對照組採用的系統為9900K+Titan RTX以及64GB記憶體和1TB SSD,軟體測試標準將其定義成1000分,測試內容包含軟體中的各類渲染項目、後製功能,最佳化等等。 SPECviewperf 13是專業工程繪圖效能測試,其集結了3DS Max 2016 (3dsmax-06)、CATIA V6 R2012 (catia-05)、Creo 3-PTC (creo-02)、Energy (energy-02)、Maya 2017 (maya-05)、Medical CT/MRI (medical-02)、Autodesk Showcase 2013 (showcase-02)、Siemens NX 8.0 (snx-03)、Solidworks 2013 SP1 (sw-04)等專業繪圖與分析軟體來進行場景之繪製,很重視OpenGL效能,可測出CPU與顯示卡的整體效能。 來看看AIDA64Extreme的燒機溫度測試,這邊主要會針對處理器和顯示卡的溫度做紀錄,一方面是為了了解AMD Wraith PRISM散熱器是否能有效壓制溫度、二方面也是能知道B550主機板能否有效穩定處理器和顯示卡效能。這邊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廠牌的B550主機板因散熱和供電設計不同,可能會稍微有不同的結果。 測試期間,處理器最高溫曾超過90度,不過平均溫度仍控制在85度以下,以原廠附贈的風扇來說,這樣的結果已經是不錯的了。而另一方面,顯示卡的溫度則是平均落在約85度左右,到還算是可接受的範圍。 B550和RX 5700 XT在這次的測試中是重要的關鍵,首先,B550讓小資創作者也能輕鬆享有PCIe 4.0 SSD的高速讀寫效能,進一步解放檔案存取效率,二方面RX 5700 XT則是最大化解放了玩家的遊戲體驗,同時也能在創作者相關工作中,帶來一定程度的幫助,目的便是為了讓玩家們能夠輕鬆發揮最高效能優勢,兩者都是這次能將R7 3700X推上另一層樓的重要關鍵。 隨著近期B550主機板陸續推出,各板卡廠們也都陸續推出了自家對應的B550系列主機板,玩家不妨趁此機會入手DIY電腦,最大化電腦效能,強化遊戲和創作體驗。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AMD近期正在推廣「」活動,針對RX5000系列顯示卡帶來高FPS流暢體驗,同時配合HDR視覺效果帶來更好的遊戲體驗。其中,針對熱門的競技類型遊戲像是《虹彩六號》、《特戰英豪》等等,都可以帶來300 FPS以上的高流暢度水準,另外像是《全境封鎖2》或是《戰爭機器5》這類的3A級遊戲則是可以達到100 FPS以上。而針對RX 5700和RX 5700 XT顯示卡,則是可以進一步將效果拉高到1440p解析度,其實本次測試的內容就可以發現,RX 5700 XT在1440p下,多數的遊戲還是能有不錯的流暢度體驗的。 AMD近年來推廣的AMD FidelityFX能為遊戲帶來更流暢的效果,目前市面上也已經有超過20款遊戲已開始支援,像是《邊緣禁地3》、《戰爭機器5》、《惡靈古堡3:重製版》等等,未來也將會有更多的遊戲加入支援行列,AMD玩家可以多期待些!近期也有幾個活動正在進行,像是《星戰前夜》目前玩家可參加遊戲中的Clear Vision Screenshot Competition比賽且獲獎、而《Chernobylite》現可在Steam上搶先體驗,另外還有原先在PS4上獨佔的《底特律:變人》目前也已經可以在Steam上遊玩,以上遊戲都支援AMD FidelityFX技術,搭配市面上1000多款的FreeSync顯示器供玩家選擇,提供完整的FreeSync生態圈,AMD粉絲們可以繼續期待未來發展!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3A平台體驗」深入校園!醒吾科技大學聯手AMD打造水冷電競對戰教室,「電競」不只打Game!
這幾年隨著「電競」一詞和其文化的蓬勃發展,各大專院校甚至技職學院都開始陸續開創「電競系」專班,除了作為培育新一代台灣代表隊的溫床之外,同時也為學生提供各種一條龍式教育和工業一體式的未來應用教育,像是電腦DIY常見的水冷散熱系統,便是教學內容中最常見的一套。 不過,以往各大院校都以Intel搭配NVIDIA作為主軸,鮮少出現AMD產品做為主線的電競學系,但過去兩年來,AMD藉著Ryzen 3000 7nm架構的真香潮帶動下,不只一般主流玩家被香到爆,這波熱潮現在也延燒到學校教育中,台北醒吾科技大學就聯手AMD為學生打造「水冷電競教室」,在AMD 3A平台的加持下,結合網咖式設計質感,將現階段在網咖市場上非常熱門的「3A網咖」體驗帶到校園內,同時強調:「電競系不只打Game!」 醒吾科大這次在電競教室所規劃的配備,在處理器方面是採用AMD極具超高C/P值的Ryzen 5 3600X,在6C/12T架構下,搭配3.8 / 4.4GHz的基礎與動態時脈,對於學生在校上課期間遊玩來說,效能絕對綽綽有餘。同時在重要的影像輸出方面,則是配置旗艦級的ASUS TUF GAMING RX 5700XT顯示卡,而在主機板則是用上了ASUS TUF GAMING B450M-PRO GAMING主機板,整體規格與效能上已比許多網咖還具競爭力。然這還不稀奇,最強悍的就是這次在散熱規劃上選擇與TT曜越合作,針對處理器和顯示卡做客製化開放式水冷管散熱,不僅大幅強化PC效能,也提升超頻能力。 醒吾大學校長陳義文笑著說:「我們的學生都很滿意的說,這電腦玩起來比外面的網咖還要順!」可見AMD Ryzen 5 3600X和Radeon RX5700XT的搭配效能表現優異,尤其在水冷支援下更是讓整體的穩定性大幅提升。 說到水冷,陳校長也娓娓道來:「以往電競比賽中最受人矚目的就是選手,但很少有人去注意那些幕後人員。」的確,像是當年的TPA戰隊,大家注意到也只是各位選手本身,但那些訓練選手的教練、經理,甚至賽事工作人員等等,都是所謂「那默默的一群」。 可其實並非如此,「我們的水冷電競教室除了有電競以外,另外也還有水冷教學。」陳校長這麼做的目的,除了要讓醒吾成為電競選手的培育平台以外,另一個重點也是希望學生可以有不只一條出路。如果學生不喜歡或是不想當選手的話,也能朝電競相關行業的路來發展,「我們也可以培訓成直播主、賽事轉播、賽評、場控、畫面監控...等等,或者作為後勤,成為客製化水冷好手也是一條不錯的路。」學生的選擇很多,並非只是專注在選手技能的培育上,更多的是讓學生們能夠有更多元的未來可走。 醒吾科大水冷電競教室的另一大特色,是進到教室以後就給人一種踏進網咖的感覺。說到這邊可能有些人就有些不以為意了,但老實說這並非壞事,近期許多電競網咖正在逐步轉型,尤其都會地區的店家更是如此,隨著更多年輕世代、以及數位化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年輕學子對於網咖的印象,早已不再是「不良場所」,更多的反而是下課後,學生有個能和三五好友們一同聚聚、消遣娛樂打屁聊天的好所在。 也因此,水冷電競教室在教室整體的規劃佈局上,也大致可看出一些端倪,「如果學校就是一種網咖,而且還比外面的網咖效能更好,你還需要去外面嗎?」而且在校期間也有人監督管理,同時室內也禁菸,對於學生們來說,會有一定程度的優質體驗與保障,而且水冷電競教室這樣的設計也容易吸引女生玩家加入,因為許多女生可能對於網咖場所會有些排斥,但如果是在自己學校的教室,那就會願意接受多來這個場所了。 除了在機台布局上有規劃以外,對於學生的便利性來說,醒吾大學也下足了苦功,包含學生用的座椅、鍵盤滑鼠、144Hz曲面螢幕,就連電腦開機鍵、耳機喇叭孔等等,也都是額外拉轉接頭到到電腦桌面,給學生更直覺且方便的操作空間。 醒吾科大這次水冷電競教室的成立,在教育面讓我們看到各大院校針對「電競系」雖然有著各種不同的做法和硬體布局,但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擁有美好多元的未來。 「誰說打Game沒有未來?」陳校長笑著說,「打Game也能出頭天!如果我們醒吾未來真的有機會培訓出台灣國手為國爭光,那我們也是與有榮焉。不過,技職教育的本質就是為國家與企業培育多方面的人才,畢竟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成為選手。所以更重要的其實是希望藉由水冷電競教室的成立,能夠提供給學生更多元的彈性選擇,讓學生知道不是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這點尤其在這個變遷快速的時代下,同時又經過近期疫情的肆虐更是明顯,眾多傳統行業都慘遭疫情波及,即便是科技產業也難免受到影響,醒吾科大水冷電競教室的成立也算是敲了個響鐘,不只是讓學生能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中,獲得有系統性的教育規劃和專屬培訓,同時也是讓上一輩的父母們了解到,這一代小孩們的教育,正在以各式各樣的方式轉型中。 另一方面,在AMD這邊則是深入校園有成,它們在網咖領域中已經打出了滿亮眼的成績,全台各地的網咖已有不少店家開始陸續採用其產品。主要是AMD的產品,提供比競爭對手更好的優勢選擇,使得醒吾科大選擇和AMD聯手,打造全台第一家水冷級電競教室,對AMD可說是一大突破和成就,也等於向其他兩個主要競爭對手醒世鐘了。由此看來,以目前AMD在市場上的強度來看,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校方或網咖端,願意繼續和AMD合作,以打造更多3A級電競場域新體驗。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窮人版10900K?Intel 10核心處理器還有Core i9-10850K、基礎時脈3.6GHz,效能平起平坐
Intel 10核心處理器除了目前的Core i9-10900K和KF以外,近期新聞指出蘋果新一代iMac、iMac Pro有望搭載獨家Core i9-10910處理器,同樣採用10核心處理器,效能介於Core i9-10900和Core i9-10900K之間,不過現在又有新的消息了,Intel 10核心處理器可能不只這些,似乎還有一款Core i9-10850K即將登場。 同樣採10C/20T架構,Core i9-10850K同樣是不鎖頻版本處理器,基礎時脈比老大哥10900K少了100MHz,也就是3.6GHz,至於動態時脈則是同樣可達到5.2GHz,但還不確定是否會支援Thermal Velocity Boost進一步提高時脈表現至5.3GHz,不過為求產品區別,就算不具備該功能也不意外就是了。就效能表現上來看,上看起來是和Core i9-10900K平起平坐。 不過這顆處理器應該不會直接給主流玩家購買,主要還是會鎖定在OEM廠商上,用來作為給準系統或是套裝主機的選擇, 讓不想要直接和Core i9-10900K產生的廢熱對決的玩家可以有另一種選擇。但話說回來,雖然單就價格來看的話,這顆處理器單價勢必會比Core i9-10900K便宜,但鎖定在OEM廠商的關係,變成整機系統或套裝主機的情況下,其實價格未比會直接購買Core i9-10900自行DIY來得便宜,只能說玩家必須自行考量了。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AMD的香氣多到變成龍捲風,在2020歐洲硬體獎上橫掃各大獎
AMD的近年的產品表現有多好應該不需要小編多言,不過除了玩家、市占與財報的表現之外,多來幾個國際級獎項的殊榮好像也沒什麼不好,特別是當自己橫掃榜單到讓對手連露臉的機會都沒有時,那滋味想必是更加地不同凡響。 歐洲硬體大獎(European Hardware Awards/EHA)是由歐洲硬體協會(European Hardware Association)所舉辦的年度硬體評選,每一年年中的時候選出最佳的電腦硬體的產品進行頒獎,由於負責參與的評審橫跨整個歐洲電腦相關的硬體媒體,共有100多位編輯進行各項產品的選評,使得這個獎項具有相當的指標性意義。 在這次公布的中,AMD的可以說是最大贏家,從CPU到顯示卡,甚至連主機板和筆記型電腦也全部都可以看見AMD的身影,反倒是隔壁對手的Intel,除了協力廠商的主機板和筆電有穫得獎項之外,就完全看不到任何「藍色」的產品出現名單中了! ● 年度最佳CPU:AMD Ryzen 9 3950X ● 年度最佳GPU:AMD Navi 10 (Radeon RX5700/XT) ● 年度最佳遊戲CPU:AMD Ryzen 5 3600 ● 年度最佳超頻CPU:AMD Ryzen 3 3300X ● 年度最佳新科技:AMD Chiplet 小型處理器設計 ● 年度整體最佳產品:AMD第三代Ryzen CPU系列產品 ● 年度最佳ATX主機板:微星 B450 Tomahawk MAX (搭載AMD B450晶片組) ● 年度最佳Micro-ATX主機板:華碩 Crosshair VIII Impact (搭載AMD X570晶片組) ● 年度最佳AMD顯示卡:藍寶 Nitro+ Radeon RX 5700XT (搭載AMD Navi 10繪圖晶片) ● 年度最佳電競筆電:華碩 ROG Zephyrus G14 (搭載AMD Ryzen 4000HS行動處理器) ● 年度最佳筆電:微軟Surface Laptop 3 (搭載Intel第10代Core i7/i5 或 AMD Ryzen 5/3 3000U行動處理器) ● 年度最佳2合1筆電:聯想ThinkPad X1 Yoga (最高搭載Intel第10代Core i7處理器) ● 年度最佳Mini-ITX主機板:微星 MEG Z490I Unify (搭載Intel Z490晶片組) 從整個得獎名單可以到AMD幾乎拿下全部的主要獎項,也連帶讓周邊的許多協力廠商也跟著沾光,至於Intel的部份,只能跟著微軟和聯想的筆電沾光,但獎項其實是微軟或聯想的,且微軟的Surface Laptop 3其實也有AMD版本,不算Intel獨占沾光!這次真的是Intel Inside了,只能附著在協力廠的系統產品內來沾一下光! (Intel…加油好嗎?) AMD這次可說是大獲全勝,也期待AMD能夠接續這股氣勢,讓即將發表的下一代處理器和顯示卡能夠讓玩家繼續大喊「真香」!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 不讓Z490專美於前、Intel 400系列入門選項,BIOSTAR RACING B460GTQ主機板開箱
- 洋垃圾戰神,5999元買14核心28執行緒Xeon E5-2683v3神器級處理器!
- SUPERMICRO SUPERO M12SWA-TF伺服器主機板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實戰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 3995WX為究極效能而生!
-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
- 搭載USB 3.2 Gen 2x2和2.5GbE LAN、入門玩家最佳選擇,MSI MAG Z490 TOMAHAWK主機板開箱
- 太極撥10核、「十力」不容小覷,ASRock Z490 TAICHI主機板效能測試
- Intel Pentium G4400實測開箱,「非K超頻」3.3GHz狂飆4.4GHz!
- AMD CPU與超輕巧ITX小板輕鬆配:華碩 ROG STRIX B450-I GAMING ft. Ryzen 3 3300X